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榆阳区高标准建设综治中心全链条化解矛盾纠纷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简称“综治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近年来,榆林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整合资源、方便群众、运用法治、注重实效的要求,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对综治中心的知晓率、满意度,“榆林政法”推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专栏,集中展示我市各地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做法和成效,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榆林、法治榆林。
榆阳区高标准建设综治中心全链条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榆阳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统筹联动、一体推进的总体思路,构建形成多元解纷、多元共治、数字赋能、科学规范、实战实用的高标准综治中心。榆阳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区”,连续三年荣膺全国社会治理“典范区”“创新区”“优秀区”,顺利通过“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中期评估。
坚持标准 搭建综合治理新平台
聚焦问题和目标导向,着力打造群众诉求的“汇集地”、多元解纷的“主渠道”、社会治理的“共同体”和矛盾风险的“终结点”。一是整合资源强阵地。紧扣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防控主题,有效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多方力量,构建形成科学规范、实战实用的区级综治中心。安排5家单位常驻、16家单位轮驻、其他单位随叫随驻,快速响应各类诉求,真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能解所有纷”。二是功能集聚优服务。采用“前端后台”模式科学设置功能分区,“前端”接待大厅设立综合受理、分流转办、法律服务、信访接待等多个服务窗口;“后台”设立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心理疏导等21个功能区,形成功能合理、运转高效的社会治理综合体。三是健全机制重落实。制定《加强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预防化解矛盾风险的实施意见》《综治中心开展“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服务流程》和《综治中心日常管理考核办法》,为全区规范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引,确保综治中心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运行。落实“双重管理”机制,由综治中心统一负责入驻人员日常管理和考核。
规范运行 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坚持把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为目标,形成矛盾纠纷“全领域调处责任闭环”链条。一是优化专业力量,凝聚多元调解合力。选聘24名“两代表一委员”、金牌调解员、知名律师、老法官、老公安等调解能手成立“榆阳区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依托470个人民调解组织、32个品牌调解室、3个律师调解室、13个行业性调解组织和5个司法专业调解室,形成强大的调解合力。二是创新调处模式,持续提升化解水平。创新推行“246”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开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四调联动”。综治中心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按照先受理后分流,再归口调处,对于一般性矛盾纠纷,由常驻调解员现场调解;复杂或突发性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调解。创新建立多元解纷“1+5+N”机制,诉调、检调、公调、访调互动联调,形成“多元解纷+司法确认”调解模式,全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对分流转办的矛盾纠纷适时开展跟踪督办,对调解协议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访,及时进行立卷归档。2024年,区综治中心化解各类矛盾3783件,化解率达到98.2%,出具司法确认裁定2446份,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万余次,法院诉讼案件下降5%。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助力矛盾前端化解。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扎实抓好“七图一单”综治信息平台、“云上法庭调解”、基层便民驿站信息平台应用,探索Deepseek参与咨询解纷,让数智技术为矛盾化解赋能增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多元解纷的新格局。
突出重点 激发社会治理新动能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全链条抓紧抓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开展综治中心“末端”建设。由区综治中心牵头,按照整合利用、填平补齐、实战实用的原则,纵向贯通31个乡镇(街道)408个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驿站,同步实现乡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运行;坚持“能进则进”的原则,横向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网格等多方资源力量,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推动为民服务延伸到“最前沿”,惠民政策落实在“最末端”。二是推行全科网格治理。创新推行“五级五长+全科网格”“警格+网格”模式,组织1379名村(居)干部、1508名人民调解员、3641名网格员、453名村居乡贤等调解力量,将绝大部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最小单元。三是筑牢平安建设根基。全面推动派出所所长进乡镇(街道)班子、社区民警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深化落实“三见警+快速反应”“驼城义警”等防控机制,充分发挥1.8万名“五级五长”、7500多名“驼城义警”等各类群防群治力量,大力推进雪亮工程补盲扩面,累计建成视频前端12328路,形成专群结合、多元参与、平战联控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2024年,全区刑事治安发案同比下降26.1%、17.6%,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